上一节我们了解了 TypeScript 与 ECMAScript 的关系,以及可选链与空值合并这两个 TypeScript 中的 ECMAScript 提案。其实,还有一个 ECMAScript 提案也已经成为 TypeScript 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就是装饰器。

装饰器语法在 Python、Java 等语言中都能见到,但在 JavaScript 中并没有被大量使用。一方面是因为,装饰器其实还不能被称为 JavaScript 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则是它对应用场景有着一定要求,比如只能使用在 Class 上,而 Class 并不是 JavaScript 中大量使用的语法。

至于为什么说装饰器还不是 JavaScript 的一部分,我们会在扩展阅读中介绍更多。这一节我们只关注 TypeScript 中的装饰器,从基础语法到不同种类的装饰器,从反射到反射元数据,再到基于这些概念实现依赖注入、IoC 容器等等。

本节代码见:Decorators (opens new window)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装饰器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函数,只不过它的入参是提前确定好的。同时,TypeScript 中的装饰器目前只能在类以及类成员上使用

装饰器通过 @ 语法来使用:

function Deco() { }

@Deco
class Foo {}
1
2
3
4

这样的装饰器只能起到固定的功能,我们实际上使用更多的是 Decorator Factory,即装饰器工厂的形式:

function Deco() { 
  return () => {}
}

@Deco()
class Foo {}
1
2
3
4
5
6

在这种情况下,程序执行时会先执行 Deco() ,再用内部返回的函数作为装饰器的实际逻辑。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入参来灵活地调整装饰器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TypeScript 中的装饰器是如何使用的,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 装饰器大起底

TypeScript 中的装饰器可以分为类装饰器方法装饰器访问符装饰器属性装饰器以及参数装饰器五种,最常见的主要还是类装饰器、方法装饰器以及属性装饰器。接下来,我们会依次介绍这几种装饰器的具体使用。

# 类装饰器

类装饰器是直接作用在类上的装饰器,它在执行时的入参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类本身(而不是类的原型对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类装饰器来覆盖类的属性与方法,如果你在类装饰器中返回一个新的类,它甚至可以篡改掉整个类的实现。

@AddProperty('linbudu')
@AddMethod()
class Foo {
  a = 1;
}

function AddMethod(): Class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any) => {
    target.prototype.newInstanceMethod = () => {
      console.log("Let's add a new instance method!");
    };
    target.newStaticMethod = () => {
      console.log("Let's add a new static method!");
    };
  };
}

function AddProperty(value: string): Class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any) => {
    target.prototype.newInstanceProperty = value;
    target.newStaticProperty = `static ${value}`;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这里,我们通过 TypeScript 内置的 ClassDecorator 类型定义来进行类型标注,由于类装饰器只有一个参数,我们也不想使用过多的类型代码,这里我就直接 any 了。我们的函数返回了一个 ClassDecorator ,因此这个装饰器就是一个 Decorator Factory,在实际执行时需要以 @Deco() 的形式调用。

在 AddMethod 与 AddProperty 方法中,我们分别在 target、target.prototype 上添加了方法与属性,还记得 ES6 中 Class 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原型的吗?在这里 target 上的属性实际上是静态成员,也就是其实例上不会获得的方法,而 target.prototype 上的属性才是会随着继承与实例化过程被传递的实例成员

我们来调用一下看看:

const foo: any = new Foo();

foo.newInstanceMethod();
(<any>Foo).newStaticMethod();

console.log(foo.newInstanceProperty);
console.log((<any>Foo).newStaticProperty);
Let's add a new instance method!
Let's add a new static method!
linbudu
static linbudu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我们在这里调用的方法并没有直接在 Foo 中定义,而是通过装饰器来强行添加!我们也可以在装饰中返回一个子类:

const OverrideBar = (target: any) => {
  return class extends target {
    print() {}
    overridedPrint() {
      console.log('This is Overrided Bar!');
    }
  };
};

@OverrideBar
class Bar {
  print() {
    console.log('This is Bar!');
  }
}

// 被覆盖了,现在是一个空方法
new Bar().print();

// This is Overrided Bar!
(<any>new Bar()).overridedPrin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在 React Class 组件时代,其实你会发现有许多功能也是通过装饰器实现的。如 Mobx 的 @observer@observable,React-Redux 的 @connect 等。

# 方法装饰器

方法装饰器的入参包括类的原型方法名以及方法的属性描述符(PropertyDescriptor),而通过属性描述符你可以控制这个方法的内部实现(即 value)、可变性(即 writable)等信息。

能拿到原本实现,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执行原本方法的同时,插入一段新的逻辑,比如计算这个方法的执行耗时:

class Foo {
  @ComputeProfiler()
  async fetch()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RES');
      }, 3000);
    });
  }
}

function ComputeProfiler(): MethodDecorator {
  const start = new Date();
  return (
    _target,
    methodIdentifier,
    descriptor: TypedPropertyDescriptor<any>
  ) => {
    const originalMethodImpl = descriptor.value!;
    descriptor.value = async function (...args: unknown[]) {
      const res = await originalMethodImpl.apply(this, args); // 执行原本的逻辑
      const end = new Date();
      console.log(
        `${String(methodIdentifier)} Time: `,
        end.getTime() - start.getTime()
      );
      return res;
    };
  };
}

(async () => {
  console.log(await new Foo().fetch());
})();
fetch Time:  3003
R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需要注意的是,方法装饰器的 target 是类的原型而非类本身

# 访问符装饰器

访问符装饰器并不常见,甚至访问符对于部分同学来说也是陌生的,但它其实就是 get value(){}set value(v)=>{} 这样的方法,其中 getter 在你访问这个属性 value 时触发,而 setter 在你对 value 进行赋值时触发。访问符装饰器本质上仍然是方法装饰器,它们使用的类型定义也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访问符装饰器只能同时应用在一对 getter / setter 的其中一个,即要么装饰 getter 要么装饰 setter 。这是因为,不论你是装饰哪一个,装饰器入参中的属性描述符都会包括 getter 与setter 方法:

class Foo {
  _value!: string;

  get value() {
    return this._value;
  }

  @HijackSetter('LIN_BU_DU')
  set value(input: string) {
    this._value = input;
  }
}

function HijackSetter(val: string): Method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methodIdentifier, descriptor: any) => {
    const originalSetter = descriptor.set;
    descriptor.set = function (newValue: string) {
      const composed = `Raw: ${newValue}, Actual: ${val}-${newValue}`
      originalSetter.call(this, composed);
      console.log(`HijackSetter: ${composed}`);
    };
    // 篡改 getter,使得这个值无视 setter 的更新,返回一个固定的值
    // descriptor.get = function () {
    //   return val;
    // };
  };
}

const foo = new Foo();
foo.value = 'LINBUDU'; // HijackSetter: Raw: LINBUDU, Actual: LIN_BU_DU-LINBUDU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装饰器劫持了 setter ,在执行原本的 setter 方法修改了其参数。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这里去劫持 getter(descriptor.get),这样一来在读取这个值时,会直接返回一个我们固定好的值,而非其实际的值(如被 setter 更新过的)。

# 属性装饰器

属性装饰器在独立使用时能力非常有限,它的入参只有类的原型属性名称,返回值会被忽略,但你仍然可以通过直接在类的原型上赋值来修改属性:

class Foo {
  @ModifyNickName()
  nickName!: string;
  constructor() {}
}

function ModifyNickName(): Property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any, propertyIdentifier) => {
    target[propertyIdentifier] = '林不渡!';
    target['otherName'] = '别名林不渡!';
  };
}

console.log(new Foo().nickName);
// @ts-expect-error
console.log(new Foo().otherName);
林不渡!
别名林不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我们在原型对象上强行写入了属性,但这种方法实际上过于 hack,在后面我们会了解如何通过委托的方式来为一个属性注入值。

# 参数装饰器

参数装饰器包括了构造函数的参数装饰器与方法的参数装饰器,它的入参包括类的原型参数名参数在函数参数中的索引值(即第几个参数),如果只是单独使用,它的作用同样非常有限。

class Foo {
  handler(@CheckParam() input: string) {
    console.log(input);
  }
}

function CheckParam(): Parameter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paramIdentifier, index) => {
    console.log(target, paramIdentifier, index);
  };
}

// {} handler 0
new Foo().handler('linbudu');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后面我们会了解如何基于参数装饰器进行参数的默认值注入与校验,现在就先到这儿,思考另一个问题:一个类中可以同时拥有这几种装饰器,那么这些不同装饰器的执行时机与顺序是如何的

# 装饰器的执行机制

装饰器的执行机制中主要包括执行时机执行原理以及执行顺序这三个概念。

首先是执行时机,还记得我们在最开始说的吗?装饰器的本质就是一个函数,因此只要在类上定义了它,即使不去实例化这个类或者读取静态成员,它也会正常执行。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也并不会实例化具有装饰器的类,而是通过反射元数据的能力来消费,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讲到。而装饰器的执行原理,我们可以通过编译后的代码来了解:

@Cls()
class Foo {
  constructor(@Param() init?: string) { }

  @Prop()
  prop!: string

  @Method()
  handler(@Param() input: string)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这一段代码编译的产物会是这样的(经过简化):

"use strict";
var __decorate = (this && this.__decorate) || function (decorators, target, key, desc) {
   // ...
};
var __param = (this && this.__param) || function (paramIndex, decorator) {
    return function (target, key) { decorator(target, key, paramIndex); }
};

let Foo = class Foo {
    constructor(init) { }
    handler(input) {
    }
};
__decorate([
    Prop(),
], Foo.prototype, "prop", void 0);
__decorate([
    Method(),
    __param(0, Param()),
], Foo.prototype, "handler", null);
Foo = __decorate([
    Cls(),
    __param(0, Param()),
], Fo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完整的代码见:Playground (opens new window)

这里的 __decorate 方法,其实就是通过实际入参来判断当前到底执行的是哪种装饰器,然后执行对应的装饰逻辑。而观察这个方法调用时的入参,我们会再次观察到这些装饰器的不同入参:方法与属性装饰器是类的原型对象,而类装饰器才能获得这个类本身作为入参。而属性装饰器应用时,这个属性还未被初始化(属性需要实例化才会有值),这也是为什么它无法像方法装饰器那样获取到值。

可以看到,上面的装饰器顺序依次是实例上的属性、方法、方法参数,然后是静态的属性、方法、方法参数,最后是类以及类构造函数参数

而从这一编译结果中,我们还能观察到不同类型装饰器的执行顺序。首先是实例上的属性、方法、方法参数,然后是静态的属性、方法、方法参数,最后是类以及类构造函数参数。而装饰器的应用顺序则略有不同,方法参数装饰器会先于方法装饰器应用__param(0, Param()))。

关于执行顺序与应用顺序,执行是装饰器求值得到最终装饰器表达式的过程,而应用则是最终装饰器逻辑代码执行的过程:

function deco() {
  // 执行
  return () => {
    // 应用
  }
}
1
2
3
4
5
6

实际上,对于实例与静态的属性、方法装饰器而言,它们的执行与应用顺序其实取决于它们定义的位置,你可以在上面的例子里把方法定义在属性之前,就会发现执行顺序变成了方法-方法参数-属性,即先定义先执行。

在 TypeScript 官方文档中对应用顺序给出了详细的定义:

  1. 参数装饰器,然后依次是方法装饰器访问符装饰器,或属性装饰器应用到每个实例成员。
  2. 参数装饰器,然后依次是方法装饰器访问符装饰器,或属性装饰器应用到每个静态成员。
  3. 参数装饰器应用到构造函数。
  4. 类装饰器应用到类。

最后,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来更深刻地了解执行顺序与应用顺序:

function Deco(identifier: string): any {
  console.log(`${identifier} 执行`);
  return function () {
    console.log(`${identifier} 应用`);
  };
}

@Deco('类装饰器')
class Foo {
  constructor(@Deco('构造函数参数装饰器') name: string) {}

  @Deco('实例属性装饰器')
  prop?: number;

  @Deco('实例方法装饰器')
  handler(@Deco('实例方法参数装饰器') args: any)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以上的代码输出是这样的:

实例属性装饰器 执行
实例属性装饰器 应用
实例方法装饰器 执行
实例方法参数装饰器 执行
实例方法参数装饰器 应用
实例方法装饰器 应用
类装饰器 执行
构造函数参数装饰器 执行
构造函数参数装饰器 应用
类装饰器 应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执行顺序就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应用顺序。顺序大致是实例属性-实例方法参数-构造函数参数-类,好像不对,不是说参数装饰器先应用吗?这是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是先定义属性和属性装饰器的,因此属性装饰器会先应用。如果方法在前,可不就是方法参数装饰器先应用?

你会发现,类装饰器是最后应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方法装饰器中标记某些信息,最终的类装饰器是可以消费到,并且基于此信息对类或类的实例进行某些操作的。如标记为 @Deprecated 的方法,我们在最终的类装饰器中可以将这些方法实现替换为一个报错!而标记这些信息的方法则有很多,最简单的如,在全局声明一个 Map,类作为 Key,这些信息作为 Value 也是可以的。当然,后面我们会说到如何使用更好的方式实现。

# 多个同类装饰器的执行顺序

另外,我们也可以使用多个同种装饰器,比如一个类上可以有好多个类装饰器:

@Deprecated()
@User()
@Internal
@Provide()
class Foo {}
1
2
3
4
5

这种情况下,这些装饰器的执行顺序又是怎样的?其顺序分为两步。首先,由上至下依次对装饰器的表达式求值,得到装饰器的实现,@Internal 中实现即为 Internal 方法,而 @Provide() 中实现则需要进行一次求值。

然后,这些装饰器的具体实现才会从下往上调用,如这里是 Provide、Internal、User、Deprecated 的顺序。从这个角度来看,甚至有点像洋葱模型:

function Foo(): MethodDecorator {
  console.log('foo in');
  return (target, propertyKey, descriptor) => {
    console.log('foo out');
  };
}

function Bar(): MethodDecorator {
  console.log('bar in');
  return (target, propertyKey, descriptor) => {
    console.log('bar out');
  };
}

const Baz: MethodDecorator = () => {
  console.log('baz apply');
};

class User {
  @Foo()
  @Bar()
  @Baz
  method() {}
}

// foo in
// bar in
// baz apply
// bar out
// foo ou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类似的,如果一个方法中的多个参数均存在装饰器,那么同样是 Parma1 in - Param2 in- Param2 out - Param1 out 的顺序,也就是后面参数的装饰器逻辑反而先执行。

但我们通常不会在同种装饰器中进行存在依赖关系的操作。 对于属性、参数装饰器来说,我们通常只进行信息注册,委托别人处理。对于方法装饰器来说,我们最多只进行方法执行前后的逻辑注入。而这些过程都应当是彼此独立的。

那么,这里的委托又如何实现呢?这时候我们就要介绍一位新朋友了:反射(Reflect)。你可能很早就认识,但没怎么接触过。

# 反射 Reflect

Reflect 在 ES6 中被首次引入,它主要是为了配合 Proxy 保留一份方法原始的实现逻辑,如以下来自阮一峰老师的 ES6 标准入门中 Reflect (opens new window) 一节的代码:

Proxy(target, {
  set: function(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
    var success = Reflect.set(target, name, value, receiver);
    if (success) {
      console.log('property ' + name + ' on ' + target + ' set to ' + value);
    }
    return success;
  }
});
1
2
3
4
5
6
7
8
9

Proxy 将修改这个对象的 set 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 Reflect.set 方法获得原本的默认实现(不会被修改),先执行完默认实现逻辑再添加自己的额外逻辑。

Proxy 上的这些方法会一一对应到 Reflect 中(或者说 Reflect 中只有 Proxy 上方法的对应实现),如 defineProperty、deleteProperty、apply、get、set、has 等等。这些方法其实也可以在别的对象上找到,如 Object.definePropertyFunction.prototype.apply 等等,因此 Reflect 其实也起到了方法收拢的作用。

如果你有 Java、Go 等语言的基础,一定会反驳说反射才不是用来干这个的呢。别急,我们才刚要开始介绍。

上面的 Proxy 对象的 set 方法是运行时才实际执行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反射,在运行时去修改了程序的行为。这就是反射的核心要素:在程序运行时去检查以及修改程序行为,比如在代码运行时通过 Reflect.construct 实例化一个类,通过 Reflect.setPrototypeOf 修改对象原型指向,这些其实都属于反射 API 。

此前 JavaScript 中的反射 API 散落在各个顶级对象的命名空间下,因此我们需要 Reflect 来进行一次统一。

比如通过反射来实例化一个类:

// 普通情况
const foo = new Foo()
foo.hello()

// 基于反射
const foo = Reflect.construct(Foo)
const hello = Reflect.get(foo, 'hello')
Reflect.apply(hello, foo, [])
1
2
3
4
5
6
7
8

我们的主要内容和反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下面要介绍的反射元数据才是本节的重量级角色。但你仍然需要铭记反射的核心理念:在程序运行时去检查以及修改程序行为

# 反射元数据 Reflect Metadata

不同于反射,反射元数据(Reflect Metadata) 这一提案虽然同样很早就被提出,但至今都未真正的成为 ECMAScript 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元数据和装饰器提案的联系非常紧密,随着装饰器提案迟迟不能推进,元数据当然也无法独自向前。因此,想要使用反射元数据,你还需要安装 reflect-metadata (opens new window) ,并在入口文件中的顶部 import "reflect-metadata"

反射元数据提案(即 "reflect-metadata" 包)为顶级对象 Reflect 新增了一批专用于元数据读写的 API,如 Reflect.defineMetadataReflect.getMetadata 等。那么元数据又是什么?你可以将元数据理解为用于描述数据的数据,如某个方法的参数信息、返回值信息就可称为该方法的元数据。

那么元数据又存储在哪里?提案中专门说明了这一点,为类或类属性添加了元数据后,构造函数(或是构造函数的原型,根据静态成员还是实例成员决定)会具有 [[Metadata]] 属性,该属性内部包含一个 Map 结构,键为属性键,值为元数据键值对。也就是说,静态成员的元数据信息存储于构造函数,而实例成员的元数据信息存储于构造函数的原型上

我们来简单使用下元数据的注册与提取:

import 'reflect-metadata';

class Foo {
  handler() {}
}

Reflect.defineMetadata('class:key', 'class metadata', Foo);
Reflect.defineMetadata('method:key', 'handler metadata', Foo, 'handler');
Reflect.defineMetadata(
  'proto:method:key',
  'proto handler metadata',
  Foo.prototype,
  'handler'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defineMetadata 的入参包括元数据 Key、元数据 Value、目标类 Target 以及一个可选的属性,在这里我们的三个调用分别是在 Foo、Foo.handler 以及 Foo.prototype 上注册元数据。而提取则可以通过 getMetadata 方法:

// [ 'class:key' ]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Keys(Foo));
// ['method:key']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Keys(Foo, 'handler'));
// ['proto:method:key'];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Keys(Foo.prototype, 'handler'));

// class metadata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class:key', Foo));
// handler metadata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method:key', Foo, 'handler'));
// proto handler metadata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proto:method:key', Foo.prototype, 'handl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实际上,反射元数据正是我们实现属性装饰器中提到的“委托”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属性装饰器中去注册一个元数据,然后在真正实例化这个类时,就可以拿到类原型上的元数据,以此对实例化完毕的类再进行额外操作。比如说,我先通过元数据说明,这个属性需要获得变量 a 的值,在实例化时,我们发现有这个元数据,就会对应进行赋值操作。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反射元数据中直接就内置了基于装饰器的调用方式:

@Reflect.metadata('class:key', 'METADATA_IN_CLASS')
class Foo {
  @Reflect.metadata('prop:key', 'METADATA_IN_PROPERTY')
  public prop: string = 'linbudu';

  @Reflect.metadata('method:key', 'METADATA_IN_METHOD')
  public handler(): void {}
}
1
2
3
4
5
6
7
8

@Reflect.metadata 装饰器会基于应用的位置进行实际的逻辑调用,如在类上装饰时以类作为 target 进行注册,而在静态成员与实例成员中分别使用构造函数、构造函数原型。

const foo = new Foo();

// METADATA_IN_CLASS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class:key', Foo));
// undefined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class:key', Foo.prototype));

// METADATA_IN_METHOD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method:key', Foo.prototype, 'handler'));
// METADATA_IN_METHOD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method:key', foo, 'handler'));

// METADATA_IN_PROPERTY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prop:key', Foo.prototype, 'prop'));
// METADATA_IN_PROPERTY
console.log(Reflect.getMetadata('prop:key', foo, 'prop'));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看起来我们现在拥有了实现委托的基本能力,但实际上这还不够。所有的元数据都需要我们提前定义好,如果我们希望直接用一些已有的信息作为元数据呢?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class UserService {
  @InjectModel()
  userModel: UserModel;
}
1
2
3
4

我希望将 userModel 属性的类型 UserModel 作为一个元数据信息注入,同时我不会为 @InjectModel() 装饰器提供任何信息,那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还记得我们在介绍反射概念时说的,反射允许程序去检视自身,而属性类型作为程序的一部分,也应当是能被反射收集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反射元数据提案中还内置了基于类型的元数据,你可以通过 design:typedesign:paramtypes 以及 design:returntype 这三个内置的元数据 Key,获取到类与类成员的类型、参数类型、返回值类型:

import 'reflect-metadata';

function DefineType(type: Object) {
  return Reflect.metadata('design:type', type);
}
function DefineParamTypes(...types: Object[]) {
  return Reflect.metadata('design:paramtypes', types);
}
function DefineReturnType(type: Object) {
  return Reflect.metadata('design:returntype', type);
}

@DefineParamTypes(String, Number)
class Foo {
  @DefineType(String)
  get name() {
    return 'linbudu';
  }

  @DefineType(Function)
  @DefineParamTypes(Number, Number)
  @DefineReturnType(Number)
  add(source: number, input: number): number {
    return source + input;
  }
}

const foo = new Foo();
// [ [Function: Number], [Function: Number] ]
const paramTypes = Reflect.getMetadata('design:paramtypes', foo, 'add');
// [Function: Number]
const returnTypes = Reflect.getMetadata('design:returntype', foo, 'add');
// [Function: String]
const type = Reflect.getMetadata('design:type', foo, 'nam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提案实际上并不依赖 TypeScript ,这些类型信息来自于运行时,而非我们的类型标注。同时这些内置元数据取出的值是装箱类型对象,如 String、Number 等。

TypeScript 为其进行了额外的支持,然后我们才可以获取到类型标注所对应的元数据,如:

class Bar {
  @DefineType(Foo)
  prop!: Foo;
}

const bar = new Bar();
// [class Foo]
const type2 = Reflect.getMetadata('design:type', bar, 'prop');
1
2
3
4
5
6
7
8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启用 emitDecoratorMetadata 配置的原因之一。上面的装饰器执行机制代码中我们看到了编译后的装饰器代码,而启用 emitDecoratorMetadata 后,产物中会多出这些代码:

var __metadata = (this && this.__metadata) || function (k, v) {
    if (typeof Reflect === "object" && typeof Reflect.metadata === "function") return Reflect.metadata(k, v);
};

__decorate([
    Prop(),
    __metadata("design:type", String) // 新增
], Foo.prototype, "prop", void 0);

__decorate([
    Method(),
    __param(0, Param()),
    __metadata("design:type", Function), // 新增
    __metadata("design:paramtypes", [String]), // 新增
    __metadata("design:returntype", void 0) // 新增
], Foo.prototype, "handler", null);

Foo = __decorate([
    Cls(),
    __param(0, Param()),
    __metadata("design:paramtypes", [String]) // 新增
], Fo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有了装饰器、反射元数据以及内置的基于类型的元数据信息,我们就可以实现“委托”的能力了。以看似平平无奇的属性装饰器为例,我们使用元数据来实现基于装饰器的属性校验。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会实现两种校验逻辑,对必填属性(Required)与属性类型的校验(String / Number / Boolean),其基本使用方式如下:

class User {
  @Required()
  name!: string;

  @ValueType(TypeValidation.Number)
  age!: number;
}

const user = new User();
// @ts-expect-error
user.age =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我们会将 user 实例传递给校验方法,在这里应当给出两处错误:没有提供必填属性 name,以及 age 属性的类型不符。

如果理解了元数据的作用,那我们的思路就很明确了,装饰器将元数据附加到属性或类上,然后校验方法中遍历属性读取这些元数据,再对比类型是否匹配即可。

首先是 Required ,我们肯定下意识是这么写:

function Required(): Property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prop) => {
    Reflect.defineMetadata("required", true, target, prop);
  };
}
1
2
3
4
5

也就是在这个属性上定义了一个名为 required 的元数据。但你是否想过,如果实例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属性呢?就像上面的 user 一样,那这里的元数据不就丢失了?

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只需要将元数据定义在类上即可。我们用一个专门描述必填属性的元数据,存储这个类内部所有的必填属性即可:

const requiredMetadataKey = Symbol('requiredKeys');

function Required(): Property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prop) => {
    const existRequiredKeys: string[] =
      Reflect.getMetadata(requiredMetadataKey, target) ?? [];

    Reflect.defineMetadata(
      requiredMetadataKey,
      [...existRequiredKeys, prop],
      target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而对于属性的校验其实就简单了,由于对类型的校验逻辑可以归到一起,我们就使用装饰器工厂 + 入参的形式来注入对应的元数据信息,这次我们只需要在属性层面注入元数据即可:

enum TypeValidation {
  String = 'string',
  Number = 'number',
  Boolean = 'boolean',
}

const validationMetadataKey = Symbol('expectedType');

function ValueType(type: TypeValidation): PropertyDecorator {
  return (target, prop) => {
    Reflect.defineMetadata(validationMetadataKey, type, target, prop);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然后就是校验逻辑了,我们需要一个额外的 validator 方法:

function validator(entity: any) {}

console.log(validator(user));
1
2
3

如果校验完全通过,那这一方法的返回值则是一个空数组,否则的话内部会存有报错信息。首先是对于必填属性的校验,我们需要取出注册在类上的,描述必填属性的元数据,再检查这些必填属性是否都存在了:

function validator(entity: any) {
  const clsName = entity.constructor.name;
  const messages: string[] = [];
  // 先检查所有必填属性
  const requiredKeys: string[] = Reflect.getMetadata(
    requiredMetadataKey,
    entity
  );

  // 基于反射拿到所有存在的属性
  const existKeys = Reflect.ownKeys(entity);

  for (const key of requiredKeys) {
    if (!existKeys.includes(key)) {
      messages.push(`${clsName}.${key} should be required.`);
      // throw new Error(`${key} is required!`);
    }
  }

  return mess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然后是对属性类型的校验,我们的 TypeValidation 枚举中,枚举值就是 typeof 的返回值,因此这里直接使用即可:

function validator(entity: any) {
  // ...
  // 接着基于定义在属性上的元数据校验属性类型
  for (const key of existKeys) {
    const expectedType: string = Reflect.getMetadata(
      validationMetadataKey,
      entity,
      key
    );

    if (!expectedType) continue;

    // 枚举也是对象,因此 Object.values 同样可以生效(只不过也会包括键名)
    // @ts-expect-error
    if (Object.values(TypeValidation).includes(expectedType)) {
      const actualType = typeof entity[key];
      if (actualType !== expectedType) {
        messages.push(
          `expect ${entity.constructor.name}.${String(
            key
          )} to be ${expectedType}, but got ${actualType}.`
        );
        // throw new Error(`${String(key)} is not ${expectedType}!`);
      }
    }
  }
  return mess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最终的输出会是这样的:

[  'User.name should be required.',  'expect User.age to be number, but got string.']
1

除了这两种校验,你也可以通过元数据的帮助来实现更复杂的校验逻辑。如 MinLength、MaxLength、Min、Max 甚至 Email、IP 这样,对属性值内容的校验。思路仍然还是那么简单明了:注册元数据,消费元数据

# 总结与预告

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装饰器的基本概念,包括 TypeScript 中的五种装饰器,以及这些装饰器的入参、使用场景、执行顺序等等。另外我们还掌握了反射元数据的使用,目前看起来它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在下一节,我们就会在反射元数据的基础上,去了解一个新的概念:控制反转。

# 扩展阅读

# 装饰器的坎坷进历程

正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装饰器从被作为一个提案提出开始,很是经历了一番风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它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 JavaScript(ECMAScript)中的装饰器,和我们这节学习的 TypeScript 装饰器基本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物。装饰器提案 (opens new window) 距离最开始提出已经过去了数年,在这期间提案内容,也就是语法、作用与运行时机制等,已经迭代了四个版本。

第四个版本在 2022 年 3 月份的 TC39 会议中终于如愿进入 Stage 3,也就意味着这一版本的实现基本上就是未来最终落地的版本。此前的版本都在 Stage 2 就胎死腹中,而 TypeScript 与 Babel 中的装饰器则是基于第一版的提案实现的,虽然语法都还是 @ ,但这两个版本的装饰器实际上差异非常之大。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新版装饰器的具体语义,可以阅读我此前发表的 2022 年 3 月 TC39 会议报告 (opens new window) 来了解更多。另外,在 ECMAScript 装饰器进入 Stage 4,或已经有可用的编译支持(Babel / TypeScript )后,我也会更新关于新版装饰器的使用说明。

通常来说, TypeScript 只会对已经到达 Stage 3 的提案进行提前的支持,如可选链、空值合并、逻辑赋值等。当 TypeScript 最初引入装饰器时大概是在 2015 年,此时装饰器提案位于 Stage 1 阶段。

促使 TS 提前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存在一门 TS 的超集语言(也就是 JS 的超集的超集?) AtScript (opens new window),它在 TS 的基础上去支持了装饰器语法,来供 Angular 框架使用。TS 团队与 Angular 团队在某种契机下达成一致,决定将装饰器以及相关的注解能力直接引入 TypeScript 中,而 Angular 团队不再维护 AtScript ,这实际上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竞争与社区生态分裂问题。

虽然这两个版本的装饰器确实差异很大,但你其实无需担心出现未来需要面对断崖式的更新,目前新版装饰器的能力基本上能完全覆盖旧版所能提供的能力,因此升级成本对于用户或者框架开发者来说都不会太高。而如果还想继续使用旧版装饰器怎么办?我猜 TypeScript 会通过引入一个新的 Compiler Option 来控制实际表现与编译产物。

# Reflect.decorate

如果你去观察了装饰器的编译代码,会发现 __decorate 方法中有一段代码是检查 Reflect.decorate 方法是否存在。这一方法其实也来自于 Reflect Metadata,见 L115 (opens new window)。这一方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进行装饰,如:

class Foo {}

Reflect.decorate([/** ...一组装饰器 */], Foo)
1
2
3

这也就意味着,你甚至可以在方法内部去装饰某一个类或其成员,而不是仅仅只能依赖需要提前定义好的装饰器。

Last Updated: 4/25/2024, 11:59:12 PM